说到如果一个人想要当作家这样的事情很多网友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必须要读很多很多的书,上到历史下到地理,当然了如果你不当作家你就不会操心这样的事情,那么在当作家的另外的一些时候读创意写作MFA是有必要的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我记得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有一个专门谈论文艺的小章节,他讲到热爱写作与适合写作是两件事,如果你只是热爱写作却不适合写作,那将是另一层的痛苦,他说他很幸运,热爱写作,也适合写作。
写这么久了,你有没有思考过写作本身呢?我猜你一定有想过。
很不幸,我每天都得想写作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写作除了是我的爱好,它变成了我的专业。
在过去的好几年时间里,我所有的专业学习都是围绕如何“成为作家”这个问题展开的。
当然,也许很多人还没有听过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专业,我也可以简单介绍,它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爱荷华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战后逐渐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个作家均会习得一个创意写作的学位。
创意写作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成为作家,即写作可以教,作家可以培养。我们很多知名作家,像严歌苓、白先勇、郑愁予等人早年都受到过创意写作MFA的培养。
国内的创意写作学科起步比较晚,2009年最早在上海的两所高校(复旦与上大)开设课程,后来2014年之后北大、人大也陆续开展起来,目前只有硕士学位(MFA)。
受文人误国理念的影响,中文系一直有不培养作家的传统,我们可以培养评论家,但是不培养作家。
所以一直也没有系统的写作书籍(早年市面较多的是作家个人创作谈),你如果想当作家,只能靠个人后天的坚持与悟性,写作被精英化与神秘化。
当下,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到来,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书写载体的改变,写作成本降低,网络打破了出版时代读者与作者的神秘壁垒,人人是读者,人人也是作者,全民写作的时代到来。
有的人选择写作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表达自我,有的人写着写着看到了写作的红利,尤其是微信订阅号出现以后,很多人在自媒体写作的道路上尝到了甜头,写作成为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
所以这几年,网络上相应地也活跃起了各种各样教写作的收费课程。我知道很多文艺青年都有一个作家梦,希望能过上一种自由撰稿人的生活,这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也这样。
我当年研究生是保送的,推免那时还不是特别流行,当时在全国可以选报一所高校,个人材料通过审核之后学校才会发放面试通知,我当时孤注一掷地只填了一个有创意写作专业的学校。
从我了解到有这么个专业开始心里就打定主意,无论结果怎样,一定要进入这个领域看看,因为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走的弯路太多了。
我从小就是个偏科特别厉害的人,凡跟数字有关的课程都不擅长,就爱看点小说写写作文,我最早写小说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青春期萌动,写过一些暗恋的小说,怕被妈妈发现,还是用特别轻的铅笔笔迹写成的。
后来上了高中有了手机,开始接触网络小说,我应该算比较早读网络小说的一批网民。
那时候大陆的网文作家还不是很多,也没有智能手机,在一个叫3G小说网上读完了很多台湾女作家的小说,有个叫席娟的女作家,我记得她200多本言情小说我都一本不拉地读完了。
中了言情小说的毒,上大学开始就在潇湘书院的网站上连载古代言情小说,那时候不会设计故事大纲,不会做人物小传,不会设计情节线、感情线、思想线,就想到什么写什么,凭着我对台湾言情小说知识储备,写了很多狗血的浪漫桥段。
本科的时候一边上古代文学史,一边在下边写小说,一般学到什么素材,就把什么素材糅进自己的小说里。
比如课上学了阮籍的一个事件,就添油加醋的引到我的男主角身上,那本小说写了17万字,是一个两宋时代的故事,以陆游为人物原型,叫《誓不负卿》,现在不知道网站还有没有。
当时为了写这本小说自觉恶补了很多宋朝野史,一本《东京梦华录》快被我翻烂了。
我曲折、不自觉的写作道路就是这么开始的,不知道有没有普遍性。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怎么写网文了,开始往传统文学的路子上转型,我不是畅销型写作者。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剧本,都会一点,平时也会在杂志报纸投稿,但是前期的写作都是随性而为之的。
真正有规律地写作是读研阶段,系统学了小说、剧本、非虚构、散文等写作理论,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一线作家。明白写作是可以训练的,你不仅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任何故事都可设计。
几年下来,我慢慢确立了自己的写作观。
很幸运,在这个知识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你们不需要像我一样走那么多的弯路,网络上各类资源唾手可得。
这一期很荣幸参加大咖点评,点评作品这个环节我太熟悉了,在创意写作的众多教学方法中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叫做写作工坊(workshop)。
工坊就是团队中一个主持人带领10几个人围绕一个idea或者一篇文章轮流进行发言、讨论,每一个人提出一个思想就会激发出一个新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争吵,甚至可以集体写作,有点类似好莱坞十几个编剧集体创作的模式。
这种模式跟我们这次大咖点评团很像,大家只围绕作品说话。
我早期有好几个短篇小说都是在工坊课上完成的,每个人的阅读经验不同、生活体悟不同,针对同一个故事核,每个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思路,几种观点碰撞会出来一个比较成熟有创意的作品。
这种点评不是评论家对文本的客观点评,不是告诉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合适,而是作家之间的对话,他会告诉你,如果我来处理这个题材我会怎么做。这一次简书的点评就是这一模式的一种良好运用。
点评不同于写作理论课,不是现成地教你一个欲望+障碍=冲突的公式去套用创作一个新故事,而是在一个已有的故事核之上进行二度的点评与修改,这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从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样的思路可能比套公式的启发性更大。
学了那么多干货,为什么还写不好文章?
如果你像我一样还对文学热泪盈眶,来我怀里。
成为作家的道路千千万万条,如果你已经上路,不要停下脚步,一起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