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是你越努力,就能够获得越多的选择。可是试想想,当一个人的选择过多了,他也是会因无从选择而产生焦虑的情绪的。所以,并是说选择越多,人就会越幸福,有很多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对于过多的选择,我们如何来减少不利的影响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听到过身边很多人抱怨自己不幸福,因为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要的,但又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他们觉得如果自己有多一些选择就好了,那样一定会更幸福。
选择越多,自由就越多,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共识了。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能够在外卖网站上,从数百家餐厅中挑选自己的午餐,你的感受是幸福吗?
到了中午,办公室到处是同事的哀嚎,“今天中午吃什么”的难题,让大家就越来越烦躁和无聊。那种碰到美食的惊喜,已经不复存在。
环顾四周,不论大事还是小事,物质还是精神方面,生活充满着选择。
我们脑子装满了各种事情,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该留在家中,还是去其他城市?该现在结婚,还是以后再说?该先要孩子,还是先顾事业?这些都是费脑筋的问题,但我们却必须回答。
要做出的选择越多,我们也就越焦虑。
现在你还能肯定地认为,自由的选择能够带来幸福吗?
不能。至少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2004)是持否定答案的。
1 过多的选择,让我们无法抉择——甚至放弃选择。
假设,你现在想要买果酱,你更愿意去有24种果酱的超市,还是只有6种果酱的小卖部?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去有24种果酱的大超市啦。
然而研究发现,在有24种果酱的摊位上停下的人们,只有3%真正买了果酱。而在只有6种果酱的摊位停留的人们,却有30%买了果酱。(Iyengar, 2011)。
当我们面对的选项越少,做出选择的意愿竟然更高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面对的选项越多,越倾向于逃避选择,也就放弃了可能得到的回报。
2 即使我们克服逃避的冲动,几经思量,终于做出最终的决定,我们对自己的决定反而不如选项更少时满意。
当我们在餐厅面对几十上百种菜品,点了其中一样。吃着吃着,我们很容易去想象,如果当时挑选的是另外一样就好了。
这种想象诱导我们对已经做出的决定感到后悔,对原先的选择愈发不满,即便那其实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判断一件东西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用来做比较参照物。当我们有很多选项时,很容易去想象放弃的选项的优点,而用来比较的则是选中的东西的缺点,使得我们总觉得选中的那个美中不足。
3 更多的选项带来更高的期望值,也更容易失望。
过去,化妆品的种类很少,底妆只有粉饼,口红只有正红色。现在,我们到商店说:“我想要一套化妆品。”店员会问:“你要遮瑕粉底,还是光线折射粉底?要粉质唇膏还是滋润型唇膏?”然后,我们还得在成百种色号中选出适合自己的。
这些选择使我们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东西,但心里却觉得更糟糕。因为以前化妆品就那么一种,我们没有过多指望。
可是现在有这么多的种类可选,对于化妆品达到的效果的期望值大大升高,甚至期待最好有一种是极致完美的。我们拿已有的和期望的进行比较,那我们拥有的就变得令人失望了。
可是,面对生活,我们无可避免地要做出选择。那么,又该如何减少不利影响呢?
行为经济学家Sheena Iyengar(2011)给出了答案:
1 精简
当宝洁公司将26种不同的海飞丝产品精简至15种时,销售额反而增加了百分之十。
当我们面临选择,先去除掉自己肯定无法接受的选项,只在最佳的两三种里选,那么做出正确决定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2 具体化
当我们打算出门旅行,如果只能查到路线的景点名称,恐怕很难在长长的项目列表上做出选择。
如果有详细的介绍、每天的行程安排、名胜的照片等等,我们就能知道哪些才是符合我们期待的选项。
所以,当我们清晰地理解选项之间的差异、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让事情更具体,就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理性地选择。
3 分类
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的商品,如果它们被无序的堆放在一起,我们永远也别想找到自己想要的。
而当它们被分门别类的陈列在不同的区域,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的目标。
因为相较于处理选择,我们更擅长分类。分类帮助我们排除干扰,在不同类别里找到正确的种类,比从无数候选里,选取具体的选项,要容易得多,也不容易出错。
4 先易后难
设想一下,你要做一个非常复杂的决定——买车。
汽车制造厂可以定制一台独属于你的汽车,为此,你需要做60种不同的决定,每一个决定会提供不同数量的选项,引擎有4个选择、变速器有10个选择……外部颜色有56个选择。
如果从56种颜色开始选择,你很容易因为厌烦而放弃定制;如果从4种引擎开始选择,越到后来的问题选项越多,那么你更可能坚持到最后。
从简单的开始,学着如何去选择,逐步地增加复杂性,我们可以掌握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讯息,也更有动力参与其中。
生活有无穷无尽的选择,掌握选择的艺术,帮助我们得到更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