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时间:2018-07-11 作者:EMD

对于高考,有一句鸡汤是这么说的:高考完后,一切都好了。可是真的都好了吗?并非如此吧。在现实社会中,高考完之后代表着诸多事情的无限可能,因为在高考过后,你要面对的将是比应试教育更煎熬的东西。为何这么说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几天前,朋友圈有人发了这样一张图,来自传说中的衡水二中。

备考誓师不稀奇,誓师横幅不稀奇,稀奇的是二楼横幅上的标语,“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今何在小说《悟空传》里的对白。

稀奇之余,我很快发现,这条画风清奇的横幅是被 PS 过的,原图上的标语其实相当朴实:“作业要专注投入、课堂要紧跟老师、错题要多次回顾”,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耳熟能详。

这个出处不明的乌龙最有意思的暗示在于,就算衡水二中的横幅真的引用《悟空传》,或是任何一句网络励志金句,也不见得有什么违和感。非要觉得违和,至多看在 PS 效果太过潦草而已。

励志,热血,外加一点点自我感动,一直是讨论高考时的主流语境。这些大字报式的标语、誓词、鸡汤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你我这样的“过来人”都听腻的:高考完了,一切就好了。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大概是高三太苦太难,对炼狱中人,一个坐标明确的彼岸便是救命稻草——高考完了,便可以一把火烧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逃离紧张兮兮的家长和无数起早贪黑。仿佛只要熬过高考,人生就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了。

但真相很有可能是这样的:高考的结束不是彼岸,在这个定位在 6 月 8 日傍晚的坐标之后,真实的人生中有远比高三应试更煎熬的东西。

在有关高考的一切尘埃落定后,你将迅速地被一纸志愿推入成年人的现实社会中,一切现实的关卡都在提醒,高考完了,一切并没有变好。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我所说的“更煎熬的东西”不只是就业、考研、婚姻、加班、买房等等这些现实的难关。

还在于,多年以后,或早或迟,你会开始追溯两个问题:其一,那场考试的结果对人生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实际影响?其二,在应试教育告一段落后,它是否在你身上打下了持久的烙印?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搞过很多年大学教育的朱光潜先生谈到过类似的问题。出版《与美对话》那年,他已经在大学教了十年书,“年年看见大批的学生进来,大批的学生出去”。

他们大半被一个共同的命运注定。 有官做官,无官教书。就了职业就困于职业,正当的工作消磨了二三分光阴,人事的应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阴。他们所学的原来就不很坚实,能力不够,自然做不出什么真正的事业来。时间和环境又不容许他们继续研究,不久他们原有的那一点浅薄学问也就逐渐荒疏,终身只在忙‘糊口’。

朱光潜的学生们毕业于半个多世纪前,他们所遭遇的问题其实与当下无异——站在象牙塔与丛林社会的交叉口,年轻人难免会质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对现实人生究竟有什么作用?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将这个问题回落到高考的节点上,高考的前与后,我们的人生所发生的转变绝不仅仅是排不排名/做不做题/需不需要为生计操心这么简单。

你要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它不再仅仅像分数和排名那样单一可控。你需要被 KPI 定义,被财产余额定义,被房产面积定义,被社会所赋予你的各种标签定义。

你从一个除了迎考没有任何选择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看似有选择的成年人。但问题在于,新的选择并不会让你获得想象中的自由——要不要放弃“铁饭碗”?要不要逃离北上广?要不要早早踏入稳定的家庭?选择的结果只会将你束缚进一个更狭窄的牢笼。

而对一个迈过高考关卡的人来说,比上面这些更容易让你觉得“不会好了”的,是不断升高的成就感阀值。成年人的成就感太过昂贵,远不如学生时代解出一道三角函数,或是背下一张“世界洋流图”那样简单可循。当成就感逐渐被消磨,你难免会像朱光潜笔下的学生一样,自感“终身忙于糊口”;尽管客观来说,“糊口”并不算是一种最糟糕的生活。

一场高考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 而非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前阵子,和一些毕业三五年的同龄朋友聊到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先解释一下,所谓“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指的是青年人在 25-30 岁阶段,对现实产生的挫败感。

但不知是真心还是无意,在讨论这个充斥着现实焦虑感的话题时,我们话语所围绕的焦点与职场,财产,家庭,或是人际压力都全无关系。站在“四分之一人生”的关口上,这几个家伙最焦虑的不过是:“我在十七八岁时,构想出的二十五六岁的自己不是这样的”。我们当年以为自己会著作等身,以为自己能创造更不朽的价值,现如今却只是忙于“糊口”。

这大概才是“高考完一切就好”这个谎言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方。年轻人们带着厌恶和反叛,抱着”考完一切就好“的信念,用一场考试试图完成人生突围,但与此同时,却从未真正地想清楚过,当包袱卸下后,你真正要过的是怎样的人生,而那样的人生日后要如何获得。

每个高考的“过来人”凭着一个念头熬过了当年,如今则将这个念头原样奉送给即将走进考场的新丁。但怎么说呢,一场毕业考,也许理应是一次重新上路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用于望梅止渴的彼岸。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