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只有了解一言不合就生气的背后因素 才能更好化干戈为玉帛

时间:2018-09-06 作者:从易

现代人大多数都火气很旺,在外面一言不合就生气了。其实这种莫衷一是的火气也是分为很多种。有无名火,也有所谓的“正义之火”。说到这些火,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说来就来呢?其实原因是多样的。要想在生活中有效的化干戈为玉帛,那么就一定要好好分析这些火的背后有哪些原因。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只有了解一言不合就生气的背后因素 才能更好化干戈为玉帛

这种无名之火,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它没有指向某种特定的人或事,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累积起来的一种情绪。

“正义的火气”值得警惕。一方面它可能是当事人的一种“幻觉”,另一方面它最终导向的往往是暴力行为。实际上,暴力行为危害无穷。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我们为何一言不合就生气?

几天前,一个表面上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了全民关注的大事。事件的起因是,一位母亲跟另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女孩到某饭店吃饭。在饭店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邻桌的女大学生嫌孩子吵闹,奔向小女孩踹了一脚(踹到椅子没踹到人),女孩的母亲随即与女大学生发生拉扯,监控视频被曝光后引起了舆论的迅速站队。

笔者看到这则新闻是有些诧异的。饭店里有小孩吵闹,可以先告知家长或者服务员,女大学生怎么啥都不说上去直接就是狠“踹”;女孩的母亲一上去就是动手打人,甚至连上来劝阻的服务员也打;网友的反映也非常草率,看到新闻立即就愤慨地站队,相互指责。这情形,不禁让人想到网上“一言不合就撕逼”的调侃。

再搜索一下“动手打人”的新闻,起因基本也都是“一言不合”,嫌邻居唱歌难听所以动手大人、嫌饭店老板打菜少所以动手打人、嫌前车不让超车所以打人……为何我们一言不合就生气?这的确是个值得思量的问题。

正义的火气

很多人之所以遇事生气,首先是他自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因此有理由、有底气生气。

比如前文所提到的这起事件,网友迅速分成两派,并讨伐对方,从他们所站的立场看,他们似乎是无可指摘的。在支持女大学生的网友看来,现在的确有太多“熊孩子”,在图书馆、电影院、饭店等公共场合,常常看到孩子在跑动、大声喧哗甚至哭闹,而家长对这一切置若罔闻、不管不顾。这些家长一方面认为吵闹就是孩子天性,没必要管;另一方面也欠缺公共素养,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吵闹对他人的影响。不少人深受“熊孩子”之扰,却也只能忍气吞声。这时女大学生踹向“熊孩子”,则为压抑的网友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你的孩子不教育,就会有人替你教育“。

而在支持母亲者看来,为人父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陌生人“踹”,产生愤怒的情绪也是一种本能。更何况,女童玩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女大学生踹向女童之前,并没有告知家长劝阻或求助于服务员。女大学生事后也承认,自己当时有如此举动是因为与男朋友吵架心情不好,她对女童的举动更像是一种迁怒。因此,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像女大学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仙女”“熊大人”,更需要好好教训一下。

人一旦自认为正义,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正义的幻觉和道德的亢奋中。有了正义的名义,它轻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只要我立场上是占优势的,那么我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是情有可原的;你是“熊孩子”,所以我可以打你,你是“熊大人”,所以我也能打你。这种怒气,我们不妨称之为“正义的火气”。一个如此小的事件最后变成大人之间的打架,更演变成一起网民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因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网友,都被这种“正义的火气”裹挟了。

“正义的火气”值得警惕。一方面它可能是当事人的一种“幻觉”,另一方面它最终导向的往往是暴力行为。实际上,暴力行为危害无穷。如果社会上任何议题都不能有话好好说,而靠“打一顿”解决,其结果就是,我们身边的暴力行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暴戾。试想一下,如果那些被正义的幻觉裹挟的人每天都上街“锄奸除恶”,那谁能保证我们不是下一个受害者?我们还有安全感可言吗?

只有了解一言不合就生气的背后因素 才能更好化干戈为玉帛

《黑暗骑士》中,蝙蝠侠见义勇为的权利也遭受到市民的质疑。(电影剧照/图)

迁怒机制

在大学生踹女童的这起事件中,有读者可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大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她如此生气,一来是跟男朋友吵架正在气头上,二来是以前遇到过类似事情,公共场合孩子吵闹导致亲戚差点进医院,所以才突然发作。也就是说,她之所以踹女孩,一方面可能是女孩真的很吵,而更主要的一方面则是,迁怒,她是把在其他方面遭受到的怒气,一并撒到女孩身上了。同样地,网友的站队也是“迁怒”,他们不过是借这个事件发泄他们长期对“熊大人”或“熊孩子”的不满,他们平时不敢动手,别人替他们动手了,于是他们要拍手称快。

相较于“正义的火气”,这种迁怒机制更为普遍。当事人本来就一身怒气,正愁没处发泄,这时“一言不合”不过是一个契机,当事人刚好借助这个契机将这一身怒气一股脑发泄出来。而迁怒机制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人们普遍有着一身无名之火。

这种无名之火,可能是具象的,比如刚好有被“熊孩子”气到的经验,或比如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公和屈辱,可能在公司被领导骂了、在竞争中被竞争对手黑了、办事过程中遭遇了相关人员的刁难,等等。因为当事人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们当下敢怒不敢言,可随后一旦面对比他们更弱的弱者,他们不免把在强者那里受到的怒气转移到了更弱者身上。好比女大学生,跟男朋友怄气,踹向的却是小女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这种无名之火,也可能是抽象的,它没有指向某种特定的人或事,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累积起来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起因可能是“弱者心态”“公平焦虑”“被剥削感”等,当事人长期有一种受害者情绪,并最终演变为挥之不去的“暴戾狂躁症”。网络上有许多看到什么都一通狂喷、狂骂的“键盘侠”就属于此类。

早前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论坛》杂志做过一个“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列举了“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其中有一个就是“暴戾狂躁症”。调查中这样写道,85.3%的受访者认同当前社会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易偏激、动怒,恶语相向”(42.5%)、“动辙以威胁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为解决之道”(24.4%)、“恶性事件中手段残忍”(24.3%),成为暴戾狂躁症排名前三的表现。而“弱势群体”(33.6%)则被认为是患有“暴戾狂躁症”最为显著的群体。缺乏机会、缺少资源,被剥夺、被挤压等“标签”是社会对这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出路之时,暴力方式就成为非常可能的选择”。

也就是说,在诸多一言不合就生气、一言不合就打架的社会新闻背后,我们不仅要反思的是“正义的火气”,也不应忽视普遍性的暴戾之气背后的“无名之火”,以及产生“无名之火”的种种原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一言不合就好好说,而不是一言不合就生气。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