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所以放宽心态看待高考,它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你人生等待被开启的起点。所以考完就好,成绩平心看待。在人生这个话题中,没有什么是大事情,因为生命本来也就无常,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和当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去参加一个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其中有个小小的环节,是对高考学子讲几句话。每每想到十几年后自己的女儿也要面临高考,心里除了不忍,就是妄想,妄想那时已经没有高考这件事了。这样的我能说出怎样励志的话呢?
“过几天,成绩出来了,如果你考得很不错,要记得这个开心只属于当下;如果你考得不理想,要知道你的人生还有很多精彩等待被开启。所以考完就好,别太当回事了。”
工作人员听完后露出的尴尬表情我很理解,陪伴孩子一路考来的家长们听到后,若是愤怒,也在情理之中,而那些十几岁的少年是怎样顶着压力扛过来的,我更加感同身受。可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真的越来越不明白:这万众瞩目的“奋力一搏”,意义究竟是什么?
回程的火车上,我读影评人卫西谛的《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其中有一篇讲伍迪·艾伦的文章,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1977年伍迪·艾伦在他最著名的爱情电影《安妮·霍尔》中,就表明:人生的意义就是无意义,因为我们最终消亡,所以一切辛劳都是徒劳;30年后,步入晚年的他初心不改,干脆拍了一部《怎么都行》,原文是《Whatever works》,借主人公之口,告诉我们:既然生命无常,就别太当回事。
卫西谛的解读非常有趣,他说:“听上去伍迪·艾伦的悲观主义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但这个‘悲观主义者’每年都会拍一部新电影,持续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他认定无意义的人生却要过得这么勤奋?因为“生命并非只有尽头,生命是无数段的旅程。每一段都是具体的,有意义的。就像我们曾经逝去的爱情,也不因它终究逝去而失去意义,它会因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喜悦、一个又一个悲伤而让我们珍惜。虽然伍迪·艾伦认为人生一切都是虚无的,但是他自己却用行动对抗这种虚无——只要他活着,他就每年一部电影地拍下去。”
读到这里时,心头恍然,那些刚刚走出考场的孩子,需要听到的绝不是“考试无意义”,也许我可以说:你和父母所有的付出,已经赋予了这一段生命旅程以意义,这个意义远大于结果。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昨天这段体验,恰巧贴合书名,因着卫西谛的分享,我在那个时刻,变得豁达了一些,这大约就是我喜欢此书的原因。曾经当过金马奖、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知名影评人,此刻,以极谦卑的态度告诉我们他在电影里学到的事。他说:“电影把我们带到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二十年电影写作之后,无数次分析技法、探讨立场之后,他发现自己内心最愿意谈论的是电影里呈现的爱和生活,于是,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工作之外的倾诉,听着听着你会发现,说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演的不是剧情,而是生活。
我喜欢《迷失东京》,喜欢斯嘉丽·约翰逊明亮又放肆的笑容;喜欢他们躺在床上只是聊天,喜欢他们在人群中紧紧拥抱,说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他们是不同的人,他们没有在一起的理由,他们没说过那是爱情,通常的爱情片,而且是婚外恋情,当然不会这么拍。可是,为什么荧幕前的我们会那么感动,那么憧憬?看到卫西谛写下:“因为人生彷徨,而‘每个人都想被找到’”,我会心一笑。是啊,人人都会面临孤独的困境,你会希望一转身,听到“你在这里啊。”即使不再相遇,也会多一点走下去的勇气。
看《苏州河》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不知道娄烨是谁,不知道苏州河其实在上海。“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如书中所写,这句台词常常从热恋女孩的口中说出来。这些女孩中,也包括我。我们不是美美,不是牡丹,却总愿意将恋爱中的自己幻想成困在高塔里的公主,等待王子赴汤蹈火,找不到,就一直找,救不出,就终身不娶,这就是毫无逻辑的爱情逻辑。他看完《苏州河》后,反而不再去找一直出走的女朋友了,直到分手之后,他才明白“当我停止去找她,我们的爱情就已经消亡了。”
朱丽叶·比诺什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女演员,书里写到的《新桥恋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记得那是某一年回新疆过春节,家里非常热闹,吃饭、喝酒、看电视、聊天……我一个人猫在角落里,抱着电脑,带着耳机,看这部电影,仿佛与现实隔绝。片子很压抑,埃里克斯的形象并不让人舒服,我甚至不相信米歇尔会爱他,可是在内心深处,有点羡慕那样的疯狂,疯狂到现实之外,结尾处的烟花有如一声呐喊:爱就爱了,与他人何干?我在这本书里才知道,拍这部电影时,朱丽叶·比诺什与导演6年恋情结束,于是她坚持要一个温暖的结局。“随之岁月渐长,激情就像一场烟火,虽然终将消散,但它并非虚幻,而是曾经爱过的灿烂的证据。”有多少人会后悔,他们从未以本来的姿态,疯狂地爱一次,留下灿烂的证据。
我是个记忆力很差的人,所以看过的电影都很难记得剧情,留在脑海中极少的场景,就是心里被打动的部分吧。而在这本书里,有一部电影,我和作者看到的竟全然不同。《一天》,安妮·海瑟薇主演,有点像《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故事。我回想起来都会难过,因为他们终于不顾一切地在一起生活之后,爱玛却因车祸死了。我哭了好久,那一天,她出门时的漂亮笑容变成了悲伤的隐喻。可是,在这本书里,没有提到这个情节,而是在讲他们不曾恋爱的漫长岁月里,每年7月15日的仪式感,让爱情有了“增长点”。“如果没有这一天,也许爱玛和德克斯特的爱情早就消亡不见了。”我的记忆由此开始一点点复苏,是的,爱玛说过:“不管明天怎么样,我们已经拥有了今天。”这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电影都是在教我们勇敢一点,勇敢一点面对这个当下和未知的将来。
/ 卫西谛 /
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不像读书。里面有很多没看过的电影,像是听朋友在讲述,而那些熟悉的名字,像是和朋友在讨论。卫西谛保持着影评人的水准,却在这里放弃了从业者的姿态。他说90年代中期,刚入社会,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一台昂贵的VCD,配在14寸的电视机上,那里就成为了他在现实里小小的避难所。跟着屏幕一起哭一起笑,逃避生活,也学会生活。我看了看柜子最下面一箱一箱早已无处播放的DVD,回望与电影相伴的无数夜晚,以及与之同步的一件件往事,恍然发现,那就是我的青春期。
电影让卫西谛看见了生活,这本书让我看见了自己。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