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才捕手》已经上映了,对于这部影片大家对此褒贬不一,故事的选材非常的好,只是在剧情和拍摄上略逊一筹,致使整部影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整部影片不够完美,但是并不会因此而遮盖了它的内涵,深入看看还是很有点睛之笔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中,编辑麦克斯曾经向菲兹杰拉德形容另一位作者的作品是“so very beautiful”,我觉得这一句话非常适合形容这部电影,也可以用来形容主角麦克斯,或者是用来描述麦克斯与托马斯之间的珍贵感情。
这是一部非常优美隽永的作品,在优雅、克制、自然的电影语言之下,蕴藏着激情、温度和爱。
这是一封,电影人写给文学天才们的,有温度的情书。
01 天才们的天才编辑
海明威与麦克斯
这部电影改编自描述传奇编辑的传记作品《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电影的名字被改为《Genius》。我更喜欢电影的名字,因为它暗含了一个双关:发掘天才们的那位编辑,他也是一位传奇般的天才。
麦克斯可能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编辑了吧,他一手发掘了海明威、菲兹杰拉德,以及本片的另外一位主角托马斯,他隐藏在作品背后,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整个时代的阅读品质。
当托马斯站在麦克斯的办公室的书架前问到:这里所有的作者都是你发掘出来的吧?麦克斯说,是的,除了托尔斯泰。
……我好喜欢这个梗……
坐在麦克斯办公室里的菲兹杰拉德
是啊他就是这么厉害……麦克斯锤炼文字,也打磨作者。他在经济上持续资助日益萧条的菲兹杰拉德,并鼓励他不要放弃继续创作小说;他独具慧眼地看中了被全纽约拒绝的《天使,望故乡》,并不断启发托马斯删减小说的篇幅突出最有激情的瞬间。
我最喜欢最欣赏的一个片段,是站在楼顶眺望纽约夜景的时候,麦克斯给托马斯讲的那个故事:原始时代的人类,围坐在篝火边,篝火光芒不能照耀的黑暗里野兽在嚎叫,这时候有一个人讲了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开始,大家不再害怕。
写作和阅读,文字传递出来超越信息本身的力量,这是一个灵魂用其内心的火焰点燃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02 天才托马斯的天才编辑
在火车上阅读《天使,望故乡》的麦克斯
一旦开始阅读托马斯的稿子,麦克斯就沉溺在其中了,他离开了办公室,坐上了火车,穿越田野回到家中,躲进了衣帽间,一直到深夜,一直都在阅读这部作品。
裘德洛的嗓音,迷幻的文字,配上科林叔那种克制而又沉溺的表情,这一段镜头堪称优美流畅。他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但是所有的观众都能体会到他阅读时的心情:哇,真是一部天才之作。
麦克斯是真正的天才,他能够在文字的世界里捕获最闪耀的光芒,出版《天使,望故乡》,是他与托马斯情谊的开端:富有激情的天才作家,终于碰到了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那个人。
开心也不乱笑的麦克斯
但是,麦克斯不只是读者,他是最优秀的编辑,他能够发现文字中最闪亮的部分,他还知道要怎么去将这部分呈现出来。
在出版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的过程中,托马斯不停地大量地写作,而麦克斯不断地督促他删减修改。
在这个阶段,麦克斯像是一位温柔而严格的父亲,他可以理解托马斯是在压力和创作欲的刺激下无法停止写作,而且他也总能帮托马斯找到最好最恰当的那一点。
为了讨论男女主角初见那一场景的描写,他们俩的争吵从办公室一直延续到火车站,直到托马斯对着火车吼出了最好最棒的那一句——麦克斯从窗户探出身子来,笑的可真克制但是也很开心呀。
爵士乐酒吧的好基友们
麦克斯在托马斯身上花费了如此多的努力(去督促他删减篇幅),以至于托马斯吐槽:幸亏托尔斯泰的编辑不是你,要不然就不会有《战争与和平》了,只会有《战争与没有》。
……这个梗我也好喜欢……
但是不光是麦克斯在雕琢托马斯,托马斯也在成就麦克斯。
托马斯带编辑去满是黑人的地下小酒吧听爵士乐,喝平底杯装的烈酒(就是不让你喝马丁尼),托马斯希望麦克斯可以欣赏这种即兴创作地现场演奏的艺术——尽管编辑大人依然没有什么表情,但是桌子上一大堆空酒杯暴露了真相,还有桌子下他的脚打着节拍呢。
有人说这段情节是杜撰出来的,但是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隐喻,用比喻的方式再次陈述劳拉、艾琳和菲兹杰拉德都分别讲述过的那件事情:你是他想要又得不到的那个儿子,你身上有他想拥有又不具备的那种能力,你带着他走到自己去不了的那个地方,你实现了他的梦想。
麦克斯雕琢了托马斯,托马斯也成就了麦克斯,他们像是一对螺旋上升的阶梯,彼此攀爬着登上了从前没有到达的高度,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03 写给天才们的情书
出版社全体
影片结尾,托马斯去世以后,麦克斯在办公室收到了托马斯在病床上写来的信。读完信之后,麦克斯摘下了他从头到尾没有摘过的帽子。
那一幕,克制又自然,悲伤而美好。
稍稍值得安慰的是,在真实的世界中,麦克斯在托马斯去世之前就收到了这封信,并且回信道:“收到你的来信我无比高兴,但别再写了,这一封足够了。我将永远珍惜。我也记得那是一个神奇的夜晚,记得俯瞰这座城市的样子。我一直想再回到那里看看,但也许不去更好。因为事情到了第二次总是不一样的。”
但是在《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中还写道,托马斯从来没有亲口对麦克斯说那句“我这辈子,在遇见你之前,一个朋友都没有”,托马斯只是把这句话写在信纸上然后夹在日记里,从未寄给麦克斯。
现实与电影的交错,令我突然觉得,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写给天才们的一封情书,写给那个年代的天才作家们,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也写给天才编辑,写给麦克斯·珀金斯。
托马斯与艾琳的最后一幕
说到情书,我忍不住想到托马斯的情人艾琳。
艾琳跟托马斯的关系、麦克斯跟太太劳拉的关系、麦克斯跟托马斯的关系,还有劳拉与艾琳的关系,这些感情互相角逐彼此影响,每次同框都是活生生的修罗场。
有个别审美情趣比较片面的观众,硬要把艾琳诠释成进不去男人精神世界的庸俗女人,简直是太看低了这个角色。
艾琳是第一个从鲁莽身体里发现天才灵魂的那个人,是拥有家庭和社会地位却仍然抛弃一切选择爱情的那个人。她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靠自己的能力而非身份获取社会声誉,她爱上托马斯,托马斯爱上她,这本身就是一件最伟大又最美好的事情。
所以艾琳与麦克斯的冲突,也绝非庸俗的争风吃醋——与其说艾琳是在嫉妒麦克斯,不如说她是在麦克斯身上寄托了对于失去托马斯的强烈恐慌。
因此,无论是之前的歇斯底里、眼泪、吵闹、自杀,还是举枪威胁麦克斯的疯狂对峙,都只是为了艾琳与托马斯彻底决裂后的那一场对白做出铺垫而已。
艾琳在彻底放下这段爱情之后对托马斯说那一段话,是促使天才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她鲜血淋漓地揭开了天才在备受宠爱的生活中有多么鲁莽、冷酷、自私,也逼迫天才把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出来,让托马斯开始反思自己、开始真正地关注他人和世界,开始从靠天分写作走向真正的成熟与伟大。
虽然麦克斯本人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但是艾琳绝对不是一个肤浅的女性符号,她身上蕴含着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她是一条关于激情的基准线,她也是一面关于理性的镜子。
所以我觉得,艾琳这个角色也是写给天才们的一封情书,她是爱慕天才又反过来影响天才的那一个,她是我们这些读者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影与集合。
结语
托马斯向菲茨杰拉德道歉@加州
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十几排座位上,只坐了七八个人,而且观影的后半段,我旁边的大叔一直在睡觉打呼……
对于一部分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有点太平淡、节奏太慢了。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观影体验。
全片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觉得节奏拖沓或者无聊过,因为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含义,每一段故事都有自己的情绪,每一个天才都是有血有肉,每一种痛苦都清晰又坚强。
更不要提贯穿全片的那种激情和热度:这种激情暴露在裘德洛的踏步和抓头发里,也蕴藏在科林叔克制的温柔里;这种热度,有时候燃烧一切地澎湃汹涌着,有时候又只是静静流淌在加州黄昏的日光里。
在观影的过程中,这种激情和热度,一直在感染着你,就好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好像一个灵魂点燃了另一个灵魂。
更何况,哪怕抛开以上这些都不论,光听裘德洛和科林叔念书,就已经完全值回票价了吧。
克制的优雅与温柔,映衬着澎湃燃烧的激情与才华,这是一封有温度的情书,关于文字、梦想、理解、人性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