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思绪是一堆沙土 思想是沙土烧结的砖块 哲学是砖块垒成的大厦

时间:2018-10-02 作者:cyf

如果要说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和哲学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当然了在生活中哲学也是让人觉得十分的复杂的,那么在生活中,哲学和思想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详细的介绍,有感兴趣的别错过!

思绪是一堆沙土 思想是沙土烧结的砖块 哲学是砖块垒成的大厦

1.引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曾愤愤不平地羡慕着文学系和哲学系。

因为当时普遍流传着一种看法,文学系的姑娘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更重要的是很有趣,属于身心灵高段位选手;至于哲学系,虽然当时没人清楚整天搞什么,但正因为不清楚所以才显得神秘,如同武侠小说里的一些神秘组织,让江湖人士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探了一探之后才发现,哲学真是令人绝望。有时候你越是想要探个究竟,就越是找不到究竟,继而怀疑究竟有没有究竟。现在倒好,终点还没有找到,连起点也发生了动摇,竟然连哲学是什么也无法作答了。

当然,沮丧的不止我一个,那些学哲学的人估计会更纠结。据说在学术界中,哲学本来就没有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甚至也预见不到被普遍承认的可能。看起来很有“我是自己的陌路人”之荒谬。

若按照江湖人士的传言,所谓哲学,就是爱智慧。但也正是这个传言,让我对几个概念发生了更大的困惑,比如思想、哲学、智慧,这三个名词到底什么关系?

今天和哲思群里和朋友闲扯的时候,无意中又触碰到这个问题。那就趁这个机会,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即思想与哲学的异同。

再说一遍,只是自己的。

2.从思绪到思想

如果说中国是否存在哲学还有待论证的话,那么中国存在思想,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思想呢?是不是字面揭示的那样,意指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呢?

不全是,因为每个人时时刻刻可能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这只能称为想思绪(想法或者念头,下面统一称之以思绪)。如果但凡有些思绪,就可以称之为【思想】的话,那每个人似乎都可以称为有思想的人,甚至可以称之为【思想家】。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世界上人有很多,但能够被贴上思想家名号的人却是很少。

这首先反应出【思绪】和【思想】在数量上的不同,思绪要比思想多的多,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此刻思绪万千,但你没办法说他此刻思想万千。

如果你品味思绪万千这个词语的话,你会发现两者的第二个区别:即【思绪】是不稳定的,或者说转瞬即逝的,想一下就过了,如同天上的云彩不断变换着形状,但【思想】却要固定的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思绪】和【思想】具有内容的差别,今天我想吃冰糖葫芦,这也是一种思绪,但这种思绪就不能称之为思想。

此外,还有一个层次的差别,【思绪】更多的是一种具体的感受,但仅仅是感受而已,而【思想】则已经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是理性思考后得出的一种认知。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不过以现有的知识来看,人的神经系统中产生【思绪】和【思想】的器官(器官部位)应该是不同的。

无需继续罗列下去,在于思绪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归纳出思想的几个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经过理性思考

3.是理性思考后得出的一种认知。

那么是否能够尝试着为思想下一个定义呢?比如:思想是一个人经过理性思考后得出的相对稳定性认知。

3.从思想到哲学

在我为思想所下的定义中,我们提到了【理性思考】,那思考的对象是什么呢?原则上说,什么都可以被思考,一个人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得出许多思想。理性思考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通过各种思考的方法(比如归纳、类比、总结等等)得到一个认知。

比如说军事有军事思想,教育有教育思想,经济有经济思想等等,比如《孙子兵法》这本书就是孙武的军事思想的凝结,所以我们可以称孙武是一个军事领域的思想家。

那么是不是有了思想,就可以称之为哲学呢?

也不是。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孟、老、庄都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思想。但现在,我们从来不把孔子孟子视为哲学家,而老子庄子在思想家标签后面,又挂上了哲学家的名号。

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只有孔孟思想,而没有孔孟哲学;而老庄不但有老庄思想,还有老庄哲学。

那么问题是:同样都是思想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称之为哲学家(老、庄),而有些人不能称哲学家呢(孔、孟)?还有一个问题是:古往今来思想家有很多(仅以中国来看),但哲学家却很少呢?

在没有剖析明辨之前,在经过【第1小节】的铺垫之后,你至少可以得出下面几个表面的结论:

1.众多的思想中,只有一部分可以称为哲学,或者说大部分思想家的思想都不属于哲学。

2.任何哲学,不言自明都包含在思想的范围之内,所以一个哲学家必然可以称之为思想家。

也就是说,但是思想能够涉及和触碰的对象,哲学都可以,因为哲学本身也是思想。但反过来说,哲学可以触碰的,思想不一定可以,比如思想自身的再思考,或者说:反思,对思想自身的反思。

如何对思想自身进行反思呢?我觉得形式上是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第一抽象),对第一抽象进行再抽象(第二抽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否定之否定,但经过两次抽象之后会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一些概念。例如道、有、无、阴、阳、气、精、神等等。很明显,这些概念已经超越了具体形态的束缚,可以囊括宇宙万物。这些概念的提炼,正是对思想的反思得到。

但哲学与思想的另一个明显不同,我以为是它本身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反思思想,得到普遍性概念,那么这只能是哲学的萌芽,真正让哲学树生长起来,还需要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带着某个问题,立足于一个基本概念,衍生出更多的的概念,用逻辑去推演去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我们不妨以老子举个例子: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就是一个问题。无就是老子的基本点,道就是老子的逻辑线,从无道有(一),从一到二(阴、阳),从二到三(和:阴、阳、气),从三到万物。

在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到,问题是清晰的,出发点是清晰的,逻辑线也是清晰的,证明过程虽然很模糊化,但证明过程是存在的,结论就是世界本源于无。在我看来,这是标准的哲学模式。庄子同样也是如此,只是比老子的结构更复杂。

那孔子呢?孔子可能也有立足点,比如仁义礼智信,但总体来说不是缺少这个环节就是缺少那个环节,给出的总是以没有论证过程的结论居多。这种没有论证的结论也许话说的很漂亮,但自哲学家的眼神中审视大约是相当苍白单薄的。

如果用一个图像表示,我觉得一个哲学结构类似以一条梭子鱼,出发点和结论都很微小,真正迷人的在于大肚子中的论证和整个梭子鱼的鱼骨。我同样觉得,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让你学结论,结论在哲学结构中最为无足轻重,与其获取结论,你更应该学习两点。

第一:问题和反思意识。第二:论证时所用的逻辑方法。

偶尔看到些论述哲学入门的文章,哲学如何入门呢?具有问题和反思意识才能入门。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别人给你一尊神像,你就膜拜,这中顺民心态是无法入门的。这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伟大的哲学家们总是显得那么离经叛道,如同精神世界里的无法安抚的反叛者。因为当他停止反叛的时候,就是他哲学之路终结的时候。总体来说,反思和自身结构,是我将哲学区别于思想的关键所在。

文章永远不会完整表达心中所想。思绪是一堆沙土,思想是沙土烧结的砖块,哲学是砖块垒成的大厦。

这是文章最后要说的话。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