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说得最多的就是逃离北上广吧,这样的事情最近被说的太多太多,不仅仅是因为房价问题,很多的时候,都是人的一种心理,其实也就和幸福一样,幸不幸福,其实就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就如,不是在北上广就金戈铁马离开了就岁月静好,没有非此即彼一切最终都取决于内心!
还记得去年伊始,高晓松的那句“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突然戳中了都市男女的软肋。一时间,文艺的,非文艺的,刚毕业的,打拼多年的被高房价压得奄奄一息的男男女女们,仿佛就因为这句话,眼前似乎就生劈出一块世外桃源。“逃离北上广”成为年度热词。
今年开春,北京发生了几个小故事,经过传播,看起来“逃离北上广”成为年度现实。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流行也是。
“逃离北上广”逃离的何止是城市,还有逼仄的生存空间,无处不在的竞争焦虑以及偶然飘过的对于乡愁的惆怅。但是,逃离之后就真的是桃园吗?
其实,不该用“逃离”这个词。“逃离”往往是失败者的借口,若用的是“逃离”的心态,无论到哪里都会陷入纠结。说到底,在北上广呆不下去的人,换了个二线城市,可能一样混不好。
是留还是走,不应成为“逃离”而是一种“选择”,一种非常个人的决定。其中包含个人的性格、喜好、际遇甚至运气。不是在北上广就金戈铁马,离开了就岁月静好。没有非此即彼,一切最终都取决于内心。
作为一位在35岁当口选择离开上海的上海人(如果以户籍划分人群的话),分享一下自我选择后的感触。
▼
上海招男员工,宁波招女员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在我来看,北上广更像是一个围城,城里有人想出来,城外有人想进去,看似熙熙攘攘,其实也有趋势可循。想进去的人,图的是城里的优质的教育、医疗、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想出来的人也有算盘可打,这几年北上广房价飙升,内环之内动辄千万,卖掉上海的房子,到哪里都是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甚至触及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
在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张江园区,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年轻的毕业生,刚归国的海归,甚至年轻的创业者,这些最该谈论“诗与远方”的人大都选择北上广深为第一落脚点。即使被高房价逼得透不过气,仍然留守。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里有工作机会。有工作即有发展,有生存且生存得越来越好的希望。创业者也如此,资金盘踞的地方,总能离成功更接近一点。
但当事业小有所成,人生迈入30+,40+的年纪,最该求安稳的时候,很多人却开始谈论“诗与远方”。在张江,有相当大一部分海归、创业者都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上海。他们的落脚点通常是昆山、杭州、苏州等上海周边的经济强市。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好理解,有山、有水、有文化、机会并不匮乏,产业并不薄弱,这才是“诗与远方”的样子。这些人,并不是年轻的背包客,他们有阅历、有经验、有技术、有积累。他们的视野和格局更大,不会仅仅因为“上海”这个名词而留下,他们留恋的是这个名词背后的内涵,如果有地方存在同样的发展机会而又更宜居,如何选择从来不是困扰。
这就给大城市的周边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发展相对均衡的长三角地区。区域的竞争无非就是资金和人,人才的流向,背后隐藏的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当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桃园,并不是说离开北上广就意味着写意生活,诗意人生。甚至相反,有些人是离开上海后开始奋斗的。
笔者之前认识的一位在上海和宁波两地设外贸公司的企业家,他在招聘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上海公司招聘偏爱男员工,但宁波公司招聘却几乎清一色的女员工。在现行的劳动法规之下,私人老板偏爱男员工,可以理解。但为何宁波的公司都是女员工呢?
这位老板的解释是,在宁波,特别是外贸等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员工一旦培养成熟,大都自行创业,且带着客户离开,对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困扰,只能寄希望于女生天生求安稳的心态来尽量避免损失。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切实的感受。单从数量上来将,似乎像宁波这样重商主义浓郁的城市,年轻人的创业氛围更浓。但如果细究创业项目,上海的创业质量明显高出一个台阶。
这背后的原因是,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龙头,在上海,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年轻人更容易获得价值感。他们往往依附于平台,但一旦羽翼丰满,在平台上所得到的经验,所历练的格局和视野都是一笔非常大的个人财富。
但在小城市,机会的缺乏使得创业成为一个诱人的大饼,但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得人的思维、做事的方式都成为创业路上的阻碍,赚小钱成为普遍的选择。这就是创业黑马容易出现在大城市背后的逻辑。
所以年轻人在选择城市的时候,不能只单单看房价,还得看这个城市的气质、氛围、工作机会。归根到底,这就和恋爱一样,是个个人契合的问题。
▼
融入与落差
作为我个人而言,离开之后,我对这种不同有更为直接的体验。今日的上海,作为市场化高度发展的城市,天南地北的人才汇聚,使得它有着首屈一指的创新和包容能力。但可能到了其他城市,人口更为单一,那只看不见的手力量更强,初离上海的人很可能会不适应。
举个最熟悉的园区管理的例子。
以创业者初到贵地开始创业为例,上海的园区管理基本以企业为主要载体,且各个园区竞争充分,民营的、国有的、各种创业空间硝烟四起。在政策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比拼的主要是企业服务的水平。
这就给了初创者很大的便利,从办公地点、到各种培训、甚至各种融资机会等等,这种服务的获得成本很低。
但一旦离开上海,即使是在民营资本高度发达的江浙地区,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同,园区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天然地更容易聚焦在大企业的招商引商上,对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服务。这使得众多创业中的企业只能以很高的价钱去市场上购买各种服务,且与政府的关系变得更为重要。
这就是被很多人所诟病的、离开北上广之后最大的抱怨——关系网。那些在大城市历练过的人,特别是偏爱市场化,享受市场化竞争的人,也许会不适应。特别是那些因为见过世面而抱有居高临下姿态的人,更难以融入当地,那种落差和不适应感会更强烈。
是否逃离北上广,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话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其中纠结。但是否离开,其实是个伪命题。
上至国家的战略定位,下到一个城市摩拜单车的投放量,甚至门口早餐店的多和寡,每一点都可能触动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每一处都可能是个人选择的促因。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心如何悬着,需要谨记的是:诗意人生是本就是种个人内心的感受,无论身在哪里,只有心安才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