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从如何优雅地撕13看逻辑是否可以控制情感?

时间:2018-08-11 作者:凌小铭

说到如何优雅的撕X这样的事情,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还真的不简单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如何优雅的撕X这件事情,而且还有很经典的逻辑控制情感的文章,所以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从如何优雅地撕13看逻辑是否可以控制情感?

️1

有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永远正确=永远无聊。

一个灵光,我凭什么要永远正确?

你所坚持的,就又一定正确吗?

理工男Est对我提出了一个有点深奥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通过逻辑去理解一个人的情感?

我的心理老师曾经说,一般那些去帮别人解决婚姻问题的婚姻咨询导师,自己的感情生活大都不太顺利。

我个人的理解是,把事情看透了之后,就会觉得很无聊了吧。

可是什么叫看透呢?摸清游戏规则?可情感是一种很虚的东西啊,易变、突发情况多样、难以拿捏把握。

想想在看辩论赛的过程中,有没有观念不断改变,往往开始支持正方,过一会儿突然觉得二辩说得有道理,便又支持反方。

2

与其说是逻辑,倒不如说是基于现实数据、经验累积、统计情况后的,能够根据规律处理大部分主要问题的手段。

Est称之为统计学上的经验规律。

结合个体存在差异性的客观现实,在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情感逻辑的前提下,根据一般性的规律,可以对另一个个体情感进行理解。

所以结论是具备逻辑可理解性。

Est反对我认为情感虚的观点。

他认为,虚是因为情感和逻辑类似镜像的存在。情感是基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也就是,情感只能被动产生。对某种事物的感情色彩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所导致的。

或者说,逻辑只能被主动调动。

有理,如果不想去解释,那外部世界给再多的刺激也不会触发逻辑思考。

可是话说回来,逻辑的来源难道不是规律吗?

既然个体可以调控,当相同的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其思维方法就可以作为一种规律。

难道不是吗?

我和Est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混乱中。

3

Est提出了一个精彩的理解方案:

一般性的个体都具有某一种倾向,具有这种一般性倾向的,我们将其归类为可理解的。

不具有的则归类为不可理解。极端的一类表现是心理疾病患者。

我将这种极端性归纳为潜在倾向。

心理疾病患者的潜在倾向表现得比一般倾向突出。除去先天性的生理因素影响,外部压力有可能对个人的心理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说到这里,Est否决了先前的题设。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逻辑和情感本身就存在着因果关系。

所有情感都应该是逻辑的产物,或直接或间接。

不可理解的不是情感,而是情感这种结果背后的逻辑。

3

那么又回到了逻辑的来源:

一个人获得的教育和他的经历,加上一定的先天性生理因素。

我提出疑惑。

个体对于接触到的教育和经验如果不认可,这种判断和不认可来自何处?

答,基于现在所有的逻辑基础。

所以,原始教育和初始化的世界观尤为重要,就算是有偏差,也是可以改变的。

4

Est推理,不断从外界接受信息并且用先有的的逻辑去推理得出结论,如果这个结论和现实所不符合,那么就会产生困惑。

然后就会怀疑,是世界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遇到新的逻辑的时候,如果这个逻辑能够对现象和结果做出解释,或者这个新逻辑可以被现有的逻辑理解,那么这个逻辑对于个体在情感上就可以被接受。

同理,对另一个个体的情感表现,如果能基于已有的信息和已知的一般性规律,做出逻辑上的解释,认可对方的逻辑。

那么结果就是这个个体是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接受的。

此时,便会出现一个问题:选择性不接受

何解?

在对这种情感表现出逻辑性理解,但这种逻辑并不和自己的逻辑相符合(或者说,原有的逻辑强于新产生的逻辑),那就是可理解但无法接受的。

这样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

1.信息不足。

2.已知的一般性规律太少。

3.双方逻辑无法想相容。

没有比较就没用伤害。信息不足,是一个很致命的因素。误解的普遍诱因是信息不对称。

到这里,我俩终于达成了共识:

情感是逻辑的结论,同时也能成为下一次逻辑思考的信息源。

同时也不得不正视:

直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是原始信息,原始信息里包含了很多上一层次带来的其他信息,这些附加的信息就有可能会是一个人情感的表现。

如何避开除了核心的原始信息以外的信息,便考验到我们的逻辑思维了。

所以经验对于逻辑思维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

而这些经验的来源途径可是:直观的现实生活、口口相传的道理或是文艺作品。

这些经验既有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有科学的一般性结论。

5

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是信息不同还是信息不足?

比如:我在和人撕13时,就非处不洁这种观点产生情感差异。

来我们看。

这本质上是逻辑思维的冲突,那么牵扯到信息。

信息不足的层次高于信息不同。当信息足够到接近充分地比对,信息不同也就不存在了。

总结起来的可能是:

1.信息不对称。

2.现有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从相同的信息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情感的有效交流必须基于一套共用或者相似的逻辑。

如果A从量和深度的角度上来判定,级别高于B。那么A与B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交换的不平等。只能是A去理解B,而B无法理解A。

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办法获得足够多的信息以支持我们做出正确的逻辑判断。

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接触外界不同逻辑的刺激,优化发展原有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接受到更多的真实性更高的信息,从而选择也变得更多了。

对比之后,找到现阶段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价值的追求。

其中,学会信息筛选和辨别,这很考验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换而言之,原有逻辑的韧性?)。

不然信息大爆炸,我们也爆炸,还如何优雅地开撕?

有意思的是,在对方的逻辑中:

对于被反驳,表示出了消极情绪。

那么我们来看源头逻辑。

对于这个个体,在其可理解的范围内,其观点是不可反驳的。

对于我的逻辑,这种观点存在可反驳性。源自我所获取到的相关信息。

而这种信息,对方并未获取,从量和深度无法等同,谈何逻辑的一致性?

那么逻辑的产物——情感,也就出现了差异。

6

花了好几天分析对立观点持有者和支持者后,越来越觉得极端言论的发言者具备更高阶层的逻辑体系。

获取信息和思考是一件烧脑的事情,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怎么办?每个人都爱看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回音室效应】作用之下,人们的观点只会越来越极端,确认偏误是个普遍存在的人类天性,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一个争论设备。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发现真理的人。

世界上科学家很少,因为思考是件很累的事情。所谓客观中立只想掌握在更完善的逻辑体系的人手上。然而,为了实现阶级的升迁获取利益追求更多的信息,他们只会提供迎合某个特定群体的观点。

那些什么极端女权或者极端男权,鸡汤和反鸡汤,可以说是相当聪明了。没人爱看客观中立的东西,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你就错了,他们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只不过给了特定群体想要的东西,并且引起不相重合体系之间的矛盾。

精致的利己主义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因为这是每一套逻辑发展的必须。

【粉丝基本盘】【肯定贩卖者】

谁说的都要去信,也都别去信。

信息为王,逻辑至上。

然而信息处理不当导致逻辑危机,思想出现极端化。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教信仰的必须。哲学是一种高级科学逻辑。

出于信息利益我自然希望你没看懂。

最好大家都一样。

不用思考很轻松,因为起哄最有用。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