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七夕传统节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很自然的被称为七夕情人节了,感觉怪怪的,明明以前就没有情人节这三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很小的时候学到的,长大之后再回忆一下,是不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无论你是单身狗,还是已经脱单的青年男女,或者是已经结婚生子的夫妻,只要一到七夕节,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你都会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式情人节”。
大家都把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视为忠贞不渝的象征。
有爱慕对象的单身人士会选在这一天表白,为爱情选择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媒体也纷纷在这一天推出“表白最强攻略”,为男男女女成功脱单献计献策。
有对象的人则会精心地为另一半准备礼物,以表示自己对于TA的无限关心和重视,不论钱多钱少,都要在这一天都要用礼物来表现一把浪漫。这礼物如果送得不恰当,你还会马上成为网上调侃的对象。
比如这位,就有一个朋友因为想送200块钱的礼物被调侃了一把。
还有这位,七夕当天,送给姑娘一个便宜的电器——插线板,结果,分手了~
如此浩大的“中式情人节”,各大媒体和商家自然也不会忘了单身人士,各种相亲活动纷至沓来,就怕你不来。
“情人节”、“买买买”!商家忙碌地打折优惠大酬宾,消费者则在这样的热闹气氛中欢度着七夕!
终于有网友看不下去了,在网上真相了一把:七夕节不是乞巧节吗?什么时候被商家篡改成了“情人节”?
这个问题问得好呀,牛郎织女什么时候从中国如此中国的爱情故事里脱颖而出,成为美好爱情的象征了呢?
大家赞颂织女和牛郎的爱情,传颂那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你可曾真正了解“鹊桥相会”故事背后的真相?那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虽然有很多版本,但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版是这样的: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人间孤苦伶仃被哥嫂欺负的穷小子,这个牛郎虽然孤苦,却有一贴心贴肺的老牛,老牛有些神通,叫他去河边看一群仙女洗澡,趁她们不注意,抱走那件红衣服,那个仙女就不能飞走了,就得留下来给他做老婆了。后来王母娘娘来了,反对两个人在一起,于是王母娘娘拉着织女飞天,牛郎背着儿女紧追不放,织女一步三回头,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出金钗,划出一道银河,将牛郎与他的孩子阻隔在对岸。
请注意,牛郎和织女的爱情并不是美好的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而是牛郎用“偷走衣服”限制织女人身自由的方式,留下了织女。这不但是性骚扰,还是限制女性人身自由,放到现在是犯法呀!
嫁给牛郎,并不是因为织女主动爱上了这个穷小子,而是因为她无法裹身,没有办法才嫁给了牛郎。至于王母娘娘强行拉走织女时织女表现出来的反抗,是因为爱情吗?不见得吧!在过去,整个社会都遵从一种观念,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织女嫁给了牛郎就是牛郎的人,离开夫家,织女就和无根浮萍并不两样。更严重的是,已经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子,在过去的社会里就已经没有了婚嫁自由,即便离开了原来的夫家,也没有人会再娶她。此外,一个不能照顾自己孩子的女人,本身就是无德的母亲,织女不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女人。
所以,织女是不舍得走吗?她是没有选择啊。她离开了,就意味着她此生再也没有婚姻,没有爱情,没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妈妈!
你们一直把“织女和牛郎”的故事推崇为爱情圣经,可它其实就是一个拐卖妇女的故事;而你们所宣传的美好爱情,也不过是被束缚的女子的一个无奈选择。这样的爱情不仅不美好,还牺牲了一个女子一辈子的幸福。
如果我们盲目的把这样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奉为美好爱情的神话,那么我们追求来的会是怎样的爱情?
男子为了获得爱情可以用强迫的“性骚扰”方式把女子留下;为了建立一个家庭,男子可以想方设法让女子生育子女,从而留在家里无法离开。这样孕育的爱情可不是什么“霸道总裁和娇妻”的言情故事,而是“渣男拐卖妇女”的惨案吧!
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爱情,我们要建立一个节日来宣扬我们对忠贞爱情的渴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爱情模范的范例,我们至少也要斟酌一番。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勇敢地打破阶级和门第的限制,坚决地守护自己的爱情,虽然最终化为悲剧,但是双双化蝶的结局依然鼓舞着年轻的男女追求自由的纯爱。
还有《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虽然刘兰芝和焦仲卿因为封建门第,被顽固的焦母和蛮横的刘兄拆散,但是夫妻二人双双自杀来反抗封建礼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感动了多少人。
如此轰轰烈烈、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不为强权的爱情故事,其实更值得我们去推崇呢!
七夕节,一路发展到现在,虽然融入了很多爱情元素,但是它在诞生之初与“情人节”的概念并无关系。
七夕节起源于汉朝, 据《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七夕带有“乞巧”之意,所以又叫“乞巧节”。
直到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才给“牛郎”和“织女”这两颗星赋予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慢慢融入到这个节日中。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七夕也从来都不是情人节,而是姑娘们开始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但是作为一种民俗,七夕节现在也被赋予了很多现实情感。
虽然七夕节的诞生和美好爱情没有关系,但是伴随着漫长的发展和民俗的浸染,它的意象也的确在被慢慢重构。
年轻人向往美好爱情,于是越来越多地淡化了牛郎和织女相识的故事细节,选择性地保留了他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真情惬意;商家为了实现营销的目的,也着力推广着这一意象。所以,一些民俗家表示,既然七夕节在民俗发展中被大家冠以“情人节”的意象,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完全反对过七夕。这一观念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
但同时,民俗家也表示,我们还是应该把七夕节还之于情感,而不应该沦为一场虚无的消费狂欢。
这不难理解,翻开你的朋友圈和微博就能知道,有多少人的七夕都是在晒礼物中度过的,如果对方送得礼物不精致,还会被群嘲,就如同上文中的两位小伙伴一样。这样的物质狂欢,总是会让人大跌眼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