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如何评判网络小说的抄袭现象 网络小说有文学情怀吗

时间:2018-08-13 作者:非然

在网络小说泛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入住到这个平台,但是也相信的出现了很多问题,想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空,那么肯定就需要不间断并且大量的创作,抄袭成为了很严重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现状。

如何评判网络小说的抄袭现象 网络小说有文学情怀吗

似乎许久没有过这样的感慨。

翻开陈旧的鲁迅先生的书,于是重逢了我的整个曾经。我看见的仿佛不是培根的名言,而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捧着书匆匆返家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一下时间,改变了我多少青葱而又鲜漓的念想。可真正的罪魁祸首又岂是时间,容我静静地想一想——嘘,别撞响我心里的石钟,让它一如既往地沉入深海。

外头有少女的嬉闹声,还有些小贩在喧哗什么。他们究竟在谈什么我并没能听个明白,毕竟我正在伏案,在用笔纪念我不变的情怀。可我依稀间又听见些什么,又仿佛听不见;我渴望听见,又抵触能听见。听与不听,见与不见,真是活见鬼。坐立难安,喉咙也干涩难忍,只好起身去够水杯。可我看着那杯里的水面摇啊摇啊,身体却不知怎地再也动不了了。

初尝写作的蜜果隐约是在十岁那年,那时的我只能独立阅读完一本《格林童话》,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汉字基础吧。可我的第一篇小说却不是受了童话故事的影响,而是一部港剧——《人龙传说》。龙女与郎中的爱情故事令我深受触动,动情之余竟开启了我的创作之门。但可笑的是,小说的名字与《人龙传说》出奇相似,故事情节更是大都雷同;总而言之,就是抄袭。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抄袭”的概念,哪怕是认识“抄袭”这两个汉字,那也是“抄”字和“袭”字,“摘抄”与“沿袭”。当“抄”、“袭”二字一起出现,我却是不知所以然。

抄袭现象不止出现在我的第一篇小说中,还有第二篇,第三篇……当我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晋入高中,短短几年间,我一共“创作”了七篇小说,然而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不仅是我缺乏恒心的缘故,更本质的问题在于故事内涵的稀缺。内涵不仅体现在作者的思想上,更是一本小说的精髓所在。抄袭是抄不来内涵的。你抄袭出一本再优秀的作品,甚至是一本堪比旷世之作。可它始终是抄袭所得,在内涵上就已落入下乘。

所幸的是我在高二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二个伯乐——一位非常优秀的刘姓语文教师。其实当时我已进入到叛逆期,是一个内心分外狂野的人。但好在不羁的外表下还有一颗热衷写作的心,不至于误入歧途。我与刘姓教师的交流是通过一个小本子的,学生时期我们管它叫周记本。刘姓教师往往会在我的周记中圈出一两个句子,一旁还有评语附上。虽只是寥寥几字,但已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况且,我的读者是一位无论在文化、思想还是人生阅历上都远比我丰富的教师。在她的影响下,我开始对写作衍生了另一张情怀。这种情怀,通常被人称为“创作”。

思想家又开始质疑,创作为何能被称之为情怀。在我看来,每一次写作就是文化与思想的再碰撞,是理想与现实的再对立,是美好与丑陋的再交恶,是客观与主观的再交融。正是如此,文化才能被传承,才能有如活水一般源源不断。但写作到底需要文化底蕴。个人的文化范畴总是有限,而文化不止无限,甚至跨越国界和物种。因此这又需个人无时无刻保持着一颗求知较真之心,使自己成为文化底蕴深厚而不盲的创作人。这里的“盲”特指那些自恃在某些方面拥有过人之处而坐井观天之人。纵使井外风景何其秀丽,他始终视而不见,固执地以盲为乐。

然而,当今社会中拥有创作情怀之人恰恰并非是已然进入社会的。那些已然功成名就之人,体验过世间常态之人,反而丢失了这种基本的情怀。这本来是一个诡异的现象,毕竟创作与个人阅历息息相关。可偏偏又是这类人沉不住气,为了名利违背了写作的初衷。是他们一心要抛弃这种情怀!而那些尚未进入社会的青年学子们,觉悟也不见得能高到哪去。这倒也不必对他们过于苛责,每天的功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市面上的作文辅导书又琳琅满目,即便他们在某一个瞬间起过某个与创作有关的念头,只怕也给折腾得半点不剩了。

至于近年来兴起的各类网络小说——不可思议的现象诞生了,数学界的奇迹出现了。一能等于十、等于百、等于千,甚至等于正无穷。用空洞、无力来形容网络小说都是太客气,千篇一律才是最悲哀的。更可悲的是你愈不齿,抄袭者愈猖獗。那些红了眼的抄袭者才不理会世俗的“偏见”,反而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绝不肯向“恶势力”低头。

对于这样黑白颠倒的世界,再说情怀又有何用?还是暂且把杯子放下,先去翻我的《罗刹海市》吧!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