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影响我们三观的除了父母老师,更多的是我们从周边环境看到的、听到的。这种影响等你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就像来到了一个新世界,体验了一回不一样的人生。外部文化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当中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但是结果是好还是不好那就因人而定了。
又一年高考。
高考前两天,家里就打了电话过来,说是一个亲戚要给我打电话,问怎么填大学志愿?
我一听头大,就跟老爹咕噜两句,没事别接这些活儿。说是亲戚,肯定是我爸的朋友。
老爹当场在电话里发飙,说这事必须给他办好。
那会手上事情太多,根本不想再揽其他事。而且,这上大学就跟考状元,要是因为我的建议而没上大学,那罪过就大了。尤其是成绩中等偏上的,高不成低不就,就更难选择。
所以,老爹的话让我火大,说这大学又不是我开的,我说能上就能上。可
老爹是个比较倔强的人,他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给办好。他啥也不跟我多说,让我好好给那个亲戚参谋参谋。
没有办法,我只能答应下来。老爹又是个要面子的人,哪怕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也还得好好准备,别到时真的误人子弟。
通常情况下,不同分数段在选择大学的难易度不一样,具体如下:
1.
分数段选校难易度
从分数段分布来看,总体呈几何分布状。分数高和分数低的学生在大学选择上相对比较容易,具体如下:
(1)图形左侧端多为学霸型,他们对大学有着非常清晰的目标,可谓志在必得。现实中,有不少学霸为了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放弃保送。
(2)图形右侧端多为分数低的学生,要么是选择大专院校,要么复读,而大专院校选择要比本科相对简单。
所以,对于处于中间端的学生,在选择大学问题上就比较艰难。这里有两件事需要思考:
(1)到底是选择一线城市的二流大学,还是选择二、三线城市的一流大学?
(2)到底是以大学为决策首要目标,还是以专业为决策首要目标?
2.
回到上面提及的问题。
为什么中等分数的学生在选择院校上这么难?
目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大学,其中包括755所普通本科院校,剔除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剩下6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这么多本科院校,也就意味着太多选择。选择太多,反倒让学生及其家长们不知所措。
那么,为什么会让学生及家长不知所措?
在我们的认知中,高考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当我们过度关注高考这件事,就会高估这件事对未来的影响,无论是从强度或是时长。而在做决策时,又会把自己基于过往的经验、有意识的评估和回忆投射到未来的情景中。
做出选择,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成本。我们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多少往往通过对比的方式。
当你对比的选择对象多了,你往往就越容易去想象你放弃的选择,本以为会给你带来哪些好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判断某个产品的价值高低,往往不在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对比之后产生的心理价值。
因此,真正的好大学,不一定是那些名声在外的,而是与你相匹配的。这就跟婚姻一样,与你长相厮守的总是那个最合适的人。
3.
现在,我们从理论回到操作层面。在以往,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家长决定的,将其称之为决策模型1.0版,具体如下所示:
决策模型1.0版
按照决策模型1.0版本分析,采取(1种客观因素,1种主观因素)简单排列组合,共有12种决策路径。但在实际决策中,多为(父母意向,某客观因素)这种决策路径。
往往,在听从父母意见填报大学,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城市不喜欢,院校不喜欢,专业不喜欢。于是,学生会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这种抵触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化解,浪费时间不说,甚至让人陷入消极迷茫,容易误入歧途。
201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多为99、98年出生的。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互联网对社会的变革,有着自己价值主张,容易接受新想法和新理念。
面对这样的一代人,若仍以决策模型1.0版来进行决策,已显得不再适宜。
4.
如果1.0版不适宜,是不是需要进行版本迭代升级,打造2.0版本?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确两个前提条件:
(1)需求侧:上大学到底是为了获得什么?
这个非常关键!
很多人会说就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这个说法没有错,但需求太模糊,不具有针对性。
我们可以将其再具体化,就是拥有什么才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
结合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我觉得有三点:价值观、思维、技能。价值观是你存在的使命,思维是你改造的基石,技能是你生存的手段。
(2)产品侧:选大学的本质就是在有限预算上购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
很多人把产品认为是院校,但这个目标还是太模糊。在上面前提条件下,目标应该聚集到专业。
通过专业维度把原来院校维度的选择范畴进行缩小,由此提高决策效率。基于上述两个前提,以及结合这一代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决策模型2.0版,具体如下:
决策模型2.0版本
5.
在2.0版本中,兴趣和特长作为主观因素中的重点因子,据此对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以起寻找到主客观相匹配的决策路径。
(1)专业综合水平
进入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到的意识、人格体系等。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习惯,习惯升级就是思维。
价值观塑造和思维打造很多时候在无意识中完成的,有意识的行为就是学习,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即选择一流的专业非常重要。
因此,在择校上参考这样排序:一流院校一流专业——二流院校一流专业——一流院校二流专业!
(2)院校环境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说的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在价值观塑造和思维打造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因此,在考虑专业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院校的文化环境。
因此,在填报之前要对拟填报院校文化环境进行了解,是否与自己的个性相符合,或者对你个性相中和?
比如,你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如果选择院校仍是以严谨著称,这对你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在你毕业进入职场后,你的严谨会让你碰壁受挫。
所以,当你选择一个相对比较自由,鼓励创新的院校,在经过四年的熏陶,你的严谨个性会被慢慢中和,让你的个性更加柔和。
(3)城市创新开放
院校文化环境是内部环境,城市文化环境是外部环境。外部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如果是具有创新精神或开放心态,你会发现这个城市里的企业非常具有活力,你在实习中不自觉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毕业生要前往北上广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济发展水平高,更多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时代符号与他们的内心想法相匹配。
因此,在城市选择上,坚持两点原则:一是城市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二是城市是否具有开放和包容心态。
而在实际决策中,我们很难将三个因素全部兼顾,主要还是受制于实际分数。
所以,对处在中等分数段的学生而言,最先考虑的是专业综合水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后两个因素再进行综合衡量后给予选择,由此选择与你相匹配的大学。
最后,祝各位学子及家长们能够选好与你相伴4年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