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必网

写给那些奋斗了却倍感失落的人

时间:2018-09-11 作者:魔镜神灯

奋斗这个词是有告诉你应该努力并且坚持努力,但是没有告诉你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你很常见的一句话,不努力就一定不成功,又使得你不得不努力。这是一种被动的逼迫么?如果在你奋斗以后你还是离自己的目标很远,你的失落感可能会压得你踹不过气来。那时的你还有理由说服自己重新爬起来再次坚定的向前么?希望你的内心早已变得强大,可以战胜一切。

写给那些奋斗了却倍感失落的人

转眼间,加入简书也有一个多月的光景了。

从最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慢慢的熟悉氛围、了解规则,再到逐步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

从第一次被收入专题,到首页的连续拒稿,从第一次上今日热点,到第一次通过首页投稿……

这其中的所经历的迷茫、失落、彷徨、狂喜、无奈等一系列高低起伏的情感,与其说是一种个人的经验,不如说是每一个简友的必经之路——就算是不世出的创作高手,也一定或多或少体验过类似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每一个创作者背负的十字架,同样也是汇聚思考与感悟的潺潺之源。

在所有的感情当中,我想“失落”可能最特别的一种。

这个词当然也可以替换成失望,失意,

沮丧,受挫,不得志……等一系列的词,它代表了希望与现实的一种落差,也代表了我在简书创作过程中,最经常体会到的一种心情。

无论是首页投稿三番五次被拒,还是辛辛苦苦写了一篇文章却阅读量极其寒酸,亦或是虽然阅读量不俗,但是喜欢数又少得可怜……坦白说,每一次,每一次,每一次,我都体会到那种夹杂着无奈的失望,而且最糟糕的是,这种失望常常将进步的喜悦完全吞噬湮没。

为什么会这样?我问我自己。

一边扪心自问,还一边翻看简书上那些表达同样失落、愤懑、沮丧心情的文章,去寻找一种扭曲的安慰。

说来有趣,当我看到还有千千万万的简友怀揣着跟我一样的心情时,我并没有觉得加理直气壮,反而开始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就像一个刚拿到发下来的卷子、大呼小叫嚷着老师判错卷的熊孩子,在看到别人的卷子上也满是红叉叉时,才们蓦然惊觉,其实并不是老师判错了,而是我们都掉入了题目的陷阱而已。

与其抱怨出题的人太变态,总结经验,研究对策,调整心态,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写给那些在简书上努力奋斗,却倍感失落的人们。

也写给我自己。

一、关于创作,敏感是一把双刃剑

在一切行业里,特别是商界、政界这样的领域,成就最大的人,往往也是内心最强大的人。

但创作领域偏偏不是这样。

那些最有天分、最有才华的人,反倒很可能是内心最脆弱的一群人。他们内向,敏感,想象力丰富却又优柔寡断,充满了理想主义,带给人无限希望,到头来却很可能因为现实的残酷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动人的作品,都是这些“内心脆弱”的作者在疗愈自己的心伤。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近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可以深深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同时需要作者的天分与不懈的努力。而在天分当中,敏感的个性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重。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曾说过:“创作的成就取决于作家的敏感、独特和深刻。”

严歌苓更是直言不讳地承认:“我的精神之根好像裸露在外面,时不时地感受到外界刺激带给我的疼痛之感,但也在外部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滋润,我想,这种敏感或许是受家族遗传的影响……”

《银魂》的作者空知英秋则说得更加妙趣横生,他说“画作品就像在街上展示屁股”。

这种敏感的个性带给作者无往不利的创作灵感的同时,却也毫不意外地存在着硬币的反面——它让作者对外界的评价格外介怀。这种“担心别人看法”的个性甚至让一些写作者难以下笔,只有靠酒精和毒品的麻痹才能创作。即使终于写出来了,外界的评价也会严重影响到创作者的心情。

据说,詹姆斯·卡梅隆在制作《泰坦尼克号》时,剪辑室的电脑上贴着一个刀片,如果电影失败,他就要用这个刀片自残;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内部试映的时候,不敢看观众的反应,一个人在外面提着把斧子,来回踱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有才能的简书作者,在作品受到冷落后,常常会大声疾呼,简书让人失望云云。

这便是“失落”这种情绪出现的一种很常见的原因,即出色的创作才能,往往伴随着一个敏感的内心。这种内心要么让人投稿后夜不能寐,要么在首页被拒后怨天尤人,要么就是在阅读量寥寥的折磨下从此放弃写作。

关于这一点,或许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凭借非线性叙事独步江湖的著名编剧——吉勒莫·阿里加。对于这个名字,电影发烧友应该并不陌生,他的代表作品有《爱情是狗娘》《21克》和《通天塔》。

在吉勒莫·阿里加尚未出道的时候,有一次,有个评论家看到了他写的一部小说。小说刚读了几行,评论家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你写的就是一坨屎!”可以想象,这对一个才华横溢的未来剧作家而言,是多么大的一种伤害!不过,吉勒莫·阿里加这时候倒是一点没耸,他夺回稿子,怒气冲冲地对那个评论家说:“你他妈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学”。

后来,吉勒莫·阿里加出名了、大红大紫之后,再一次在酒吧里碰到了这个评论家。他问那个评论家,当时为什么要那么说。那个评论家告诉他,“我是在试探你是否适合当一个作家。如果你承受不住那样的批评的话,你是当不了一个作家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在文章完成之后,只要是自己觉得还不错,并且相比以前有一定进步,那么无论别人怎么说,是不是被拒稿,都要坚定地相信自己。

这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前提,也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贯彻的信条。

就像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说的那样:“我们要相信别人,更要一百倍地相信自己。”

二、关于文章,那些被喜欢的与被忽视的

第二个常常令人感到“失落”的原因,便是自己喜欢的体裁与他人的需求存在错位。

简书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自然有其固有的用户定位,这个是客观的事实,难以改变。同时,这也是一个对创作极其包容的平台,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文字类型。这两个因素碰撞在一起,便产生了一个必然的结果:目标用户对不同类型的文字,接受度是不一样的。

凉子菇凉的那篇《鸡汤和故事,我们应该坚持哪一类?》的文章里,就提到了这样的一种矛盾。即,我喜欢创作小说,但大家喜欢看鸡汤,那么是应该继续不改初心地创作小说?还是迎合大众需求改写鸡汤?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凉子老师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提出问题,然后不分青红皂白得出“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社会,当然应该贯彻初心”这种一厢情愿的结论。而是自己尝试写了鸡汤,并且确实得到了远远超越故事类的成绩之后,再以一种呼吁的姿态,希望大家关注故事类的创作——我不是写不了鸡汤,看别人眼红,而是我能写,但我实在太喜欢写短篇小说了。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又何止存在于在写作领域。

这种自己所爱,自己所擅,以及市场需求不重合的情形,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吗?

这种情况下,多数人采取的方式便是“守+破”的模式。

即先找一份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工作安身立命,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做斜杠青年,慢慢向自己的梦想转换航道,最终形成破局。

写作大概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思路,同时兼顾市场需求与自我主张。

随着第一批简书用户的不断成长,那些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文字,终究是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的。

这便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如果自己喜欢写的文字恰好不是最炙手可热的类型,可以尝试采取组合拳,先守再破,这样比单纯“破”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会小很多——后者很可能使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者远离简书,甚至远离创作。

当然了,以上讨论的都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的人阅读的情形,如果能说服自己将简书仅仅当作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那么前面说的那些完全不重要。但我想,这样的创作者大概也不会感受到那种寂寥的“失落”吧。

三、关于心态,打篮球很快乐,但是胜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乐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写作这项从小到大似乎都备受忽视的技能,正呈现一种恐怖的井喷之势。不但各种写作班琳琅满目,那些教授写作的书籍也是空前畅销。当人们对飞速变化的时代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身心俱疲之时,一种能带来极大自主权的生活方式开始备受推崇——写作。

再加上文创产业的高速发展,写作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一种犹如海市蜃楼般的华丽愿景:个人品牌、IP、出书、培训、斜杠青年、剧本、电影……

于是,各个写作平台开始成为自媒体人角逐的战场,一波又一波红利裹挟着那些曾经被认为就业率远不如理科生的文科生,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逆袭。一个又一个日进斗金成功神话,激励着一拨又一拨的人们投身于“追寻自由”的大军……

然而,华丽背后,本质却慢慢模糊了。

即写作这件事本身,能否给我们带来快乐?

当然了,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说,现在自媒体的内容与创作本身有着天然的沟壑,由于要兼顾大众的口味,不可避免地要忤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冲动,这种情况下谈写作的快乐太过奢侈,不如谈谈高额广告收益带给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是的,这都是事实。

但在我看来,如果写作本身的快乐完全被剥离的话,那么“失落”之感将会随着无底的欲壑而不断加深,平台红利结束之日,便是写作终结之时。

台湾作家九把刀在演讲中经常引用《灌篮高手》的一句台词,来说明一个人是否应该投身于写作:“打篮球很快乐,但是胜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乐。”

换成写作的相同句式就是,“写作很快乐,但是如果有更多人读到,更多人点赞的话,快乐可以增加一百倍。”

但一切的前提是,写作让我很快乐。

这便是我总结的第三点:首先要享受写作本身带来的快乐,然后才是那些附加的东西。

这样可以有效击退失落的情绪。

四、关于梦想,以文字为生这件事

也许在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前,靠文字为生,似乎一直都是少数人的特权,并且需要相当的天分与运气。但现在的情形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

不过说实话,以卖文为生确实充满了巨大的诱惑,不但可以名利双收,而且可以享受朝九晚五上班族难以企及的自由。特别是在结婚生子后会更以家庭为重的女性,由于其天生感情丰富的特质,更善于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情感。这样,在不必承担太多经济重担的同时,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搞创作。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日韩这种全职主妇非常普遍的国度,会涌现那么多一顶一的女性作家和编剧。

至于一心想以文为生的男性,要做好面对巨大压力的心理准备就是了。否则,“守+破”的模式应该更合适 。君不见,在出版业和动漫业如此发的日本,那些漫画家在成名前还需要在便利店打工呢。

如果你有了全部的觉悟,下定决心要“以文为生,以梦为马”且又不是天纵英才的普通人的话,那么成功的要领会是什么呢?

我想《食梦者》这部漫画给出了一个非常棒的答案,我称之为创作者成功的六要素。

连载之前靠的是“自负、努力和运气”

连载之后靠的是“体力,精神力和坚持”

创作者的成功六要素:

自负,努力,运气,体力,精神力,坚持。

五、关于简书,一种新的解读

对于一个自媒体写作者来说,如果只用过简书这个平台,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凡涉猎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之类的平台,便会感觉到简书的可贵之处。

今天在读了焱公子的《在自媒体写故事,你需要懂得的规则和潜规则》之后,我就更加确认了自己的这种看法。(建议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毕业之后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职场,希望能赶快赚钱,但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却愈发想回到那个曾经逃离的校园。倒不见得是为了充电学知识(有的甚至跑回去教书),而是单纯怀念校园那种人际关系简单的环境,那种独属于象牙塔的宁静气氛。这种气氛,能让整个人都变得安详舒适。

在我看来,简书就是创作者的象牙塔。

其他平台则更像是人际关系繁复、人群素质高低不一的职场。

虽然职场可以赚钱,但是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也是超乎想象的。

于是,我们时常想回到象牙塔,找同学们叙叙旧,找老师们聊聊天,坐在曾经的课堂上安静地上一天自习,躲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轻轻松松地看上一天的书。

这就是简书给我的感觉。

于是,我个人对“简书”这两个字有着一种特别的理解:一所极简的书院。

在这里,我们可以上课,我们可以读书,我们可以做学问,我们可以讲故事,我们可跟朋友胡侃,我们可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这里,我们永远都是求知若渴学生,都是精力充沛少年,都是向往爱情少女,都是保留一颗童心的孩子。

当我们在这里汲取能量后,我们再去外面的世界拼杀;累了,倦了,我们再回到这里,加血,加魔,重整旗鼓,以待来日再战。

既然是一个书院,它当然永远都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也永远都会有人进来,有人离去,有人跟同学和睦相处,也有人跟老师吵架,有人郁郁不得志,也有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这和我们那些年在学校的经历如出一辙,我们可以抱怨,我们可以吐槽,我们可以质问,但是它是终究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还是希望它能越来越好。

非常感谢大家能看到这里,愿我们在“简书"这座书院都能茁壮成长,用热爱和努力战胜失落,用梦想与坚强战胜软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