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民知识恐慌时代,每天不遗余力的在工作,闲暇时还要不停的去学习充实自己,简直深陷知识恐慌无法自拔。其实对于知识恐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就可以的了,对于这种全民性的知识恐慌,更是应该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比较特殊,在 18 岁前看过的所有书籍,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书,不超过 10 本。
此外,我在高中时,为了还清在地下钱庄欠下的债务还休学了一年。当我复学后,开始意识到要努力变强时,我一直想 “后发先至” 追上我当初虚掷的光阴。坦白说,我也被知识恐慌症困扰了许多年。
而这 25 年来,我对知识恐慌有了新的解法。
学海无涯!一个人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 24 小时不间断,终其一生也读不完所有资讯!
在这边给大家看几个数字:
1. 纽约时报一天的讯息量 = 17 世纪一个人一辈子竹讯息量总和。
2. 网上的讯息量一天至少 1000 万个中文字,最高一天目前的流量是 200 亿个汉字讯息量。这还不包含外国人的英文字讯息量。
3. 现在每两天产生的数据 = 人类会写字以来至 2003 年的总累积数据量。
4. Youtube 每天上传的影片,要花你 15 年才看得完。
5. 全世界每天有 2500 亿封以上的 email,其中 80% 是垃圾信件。
6. 跟你说完这些资料也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说完后,每一秒的数据又增加了,这些东西,同时也又变成历史事件了。
结论就是:现在的新科技与互联网一直不断进化,数据量只会愈来愈多,即便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终其一身也学不完。
所以,知识恐慌症的你我,第一个核心问题就应该改成:“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成为世界级的牛人,那你就需要持续大量且全面的阅读与学习,享受在知识恐慌症下的高速成长。
这是你的人生使命,高度愈高,面临的压力自然愈大。这次天命,无人可以取代你的梦想,所以
Enjoy what you like and don’t complain.
如果想要拥有不错的工作收入,然后过好你自己的人生,那就应该着力在如何建构自己不可取代的竞争力,投资自己,找到 3~5 个核心技能,不断深耕即可,滴水穿石,这样你的竞争力就会显现。
不要抱持怀胎一个月就能生出孩子这件事。过度取巧取速,有时欲速则不达。
MJ 的一生对创业充满萝想,我自己也下海搞了几次,有的失败有的成功,过程中都甘之如饴,为了能让创业的概率成功一点,我对任何商业的知识(产销人发财)、领导、沟通、商模、亲子教育、古迹学与历史或艺术天天都会杂读一点,因为没准那天就会用上了。
所以天天读上一小时的书,什么书都看,百无禁忌乐此不疲。现在的我,比较少出现知识恐慌症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
所以,先搞清楚 “你是谁?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有了方向,再决定要如何朝这个向前进与学习,就像汪洋大海只取一瓢饮,学海无涯,你不可能什么都要。
有了 Trade-off 取舍的观念,你的知识恐慌症状可能可以减轻不少。
如果说到这里,你的症状还是未减,那我来分享我的学习方法,请注意,这些仅仅是我的个人经验,提供给各位参考。
一次读 100 本书
首先,我会同时一次读 100 本书。
是这样的,我曾经在 30 多个国家与世界不同的高手谈生意,意外发现,不同国家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通点:连结能力特别强!
也就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东西,同时出现在他们大脑里时,可以变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机会与模式。
几年后我又多读了点书才了解,原来是因为大脑天生的构造使然,人脑有 860 亿个神经元,神经元大约有四种功能区,包含接收区、触发区、传导区,和输出区,因为我刻意同时阅读 100 本完全不同的领域的知识,不同的知识型态(财务、历史、运动、领导、亲子教育等等等)会牵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原本这些神经元都是分开作用的,但我可能同一天看了 10 本不同的书籍各 5 页,第二天又同时看了另外 15 本 不同书籍各 8 页,一直持续下去…… 然后可能在第 10 天突然间这 100 本书的内容,就在我脑海中自己对话起来了。
这感觉有点像 100 个不同作者一起交流对话,然后神经元就被触发 并连接到其他的神经元一样,所以我的鬼点子几乎天天源源不绝。
这种一次读 100 本不同类型书籍的好处是:让你能够快速在不同领域穿越与跨界,这刚好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但有一个小小的坏处,那就是我的家与办公室到处都随手放了很多书本。
精读
第二个方法是,每一本书无论主题,都采用精读。
为什么呢?其实我也学过速读,后来发现这个方法不适用我。因为 10 多年国际销售主管的经历,我面对的都是当地牛逼的高手,而高手和高手之间的差异就在细节!
以前的我喜欢速读,但只能留下大约的印象,当我需要与海外各国高手交流时,才发现这些速读留下的印象,只能让我浅谈一些表面的题目,当需要我加大力度表达我的洞见 insight 时,却说不出什么好论点,然后就 “掉漆” 了,令人感觉特别不靠谱。
几次挫折后,我要求自己采用精读方式。后来自己的职场表现就愈来愈好,因为针对每个不同的议题,我都能提上几个别人没有的洞见,而这些洞见还帮公司赚了好几亿的净利。
加上后来我自己也出书了之后,才发现一个作者要出一本书,至少要花一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时间,身为读者的我们,只用 1 小时速读,除了少数的神人之外,多数人都只是学到皮毛中的皮毛,这样实在太可惜了。
相同主题的书
此外,在研究某个特定主题时,我会买下至少十本相同主题的书一起阅读。
因为这样我就能在最短时间,看到十个以上不同专家的意见,就像请了 10 个高手级随身家教指导我一样,让我能快速产生自己的洞见。
写一本书
世界知名的英国宇宙科学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曾说过:
最好的学习就是自己写一本书。
因为为了支持你的论点,你会到处找资料,研读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洞见 ,只有在你产生自己的洞见后,才算真正学习到一项技能。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同时,我也写下了两本书实践了这个方法。
总结
过去 300 年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突破里程分别是:
1776年的蒸气机
1837年的电报
1927年的电话
1971年的email
1993年的internet
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
如果用比较长的时间轴来看这些科技的发展,你会发现过去的科技发展的模式一开始是 “机械过程” ,是具有可预测性的;接着变成 “有机过程” 的不具有可预测性,因为在有机过程中会长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现在则变成 “混沌过程” ,不但长成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而且会长多大也没有人可以完全猜得准。
就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发展没有专家猜得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续精进,保持弹性,多学一点不同的东西,然后 “逐梦踏实” 、一步一脚印,就像堆积木一样,一块块堆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重点是最重要的那四个梁柱(四个核心能力),一定要很紥实,不能全部采用速读速学法,最核心的东西采用速成法,就会好像用海沙建构自己的核心梁柱。
人生还很长,你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煌的海沙屋,这样就危险了。